李大,一个患有糖病20年老糖友,最近发现自己空腹血糖一直很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前往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咨询。主治医师喻茜经过详细询问,发现了一个让她大吃一惊原因.
李大经常在肚脐周围注胰岛素,并且因为怕浪费,她会把一个针头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这样长时间围绕同一个部位注胰岛素,导致脂肪增生结节形成. 此外,由于长时间不更换针头,针头变得钝,注时常常会将胰岛素注在硬结上,从而降低了胰岛素吸收率,使血糖控制变得异常波动,增加了糖病急发作风险.
喻茜介绍,根据《糖病药物注技术指南(2016版)》,不规范胰岛素注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而我国糖病患者在注方面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调查发现,注部位换不规范、重复使用注笔针头、注时手法错误以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胰岛素治疗效果,使部分患者血糖控制无法达标.
喻茜强调,糖病患者在开始注胰岛素时就应养成注部位换习惯,并及时更换针头,以防止皮下组织增生或硬结形成。在胰岛素注方面,喻茜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一次胰岛素针头,并定期更换,避免针头变钝或断裂,血糖管理系统同时减少皮下脂肪增生对胰岛素吸收影响.
注时确保胰岛素注入皮下组织而非肌肉组织. 在皮下脂肪较薄部位,如腹部、上臂外侧、前侧及外侧,应将注部位捏起以增加皮下脂肪厚度,避免胰岛素注入肌肉层,否则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
定期换注部位,预防皮下脂肪增生和局部硬结形成. 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同一部位,并每周左右换注部位,确保每次注点与上次注点至少相距1cm. 避免在1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点,包括不同注部位换以及同一部位换.
如果发现硬结、凹陷或疼痛异常部位,应避免在该处注,并及时咨询医生寻找原因.
注胰岛素后,针头应在注后停留10秒钟后拔出,以避免漏液发生。对于注剂量较大情况,停留时间可能需要超过10秒。
除了正确注技巧,废弃注器材也需要规范处理. 用过注器或注笔用针头属于医疗锐器,不合理处理方法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将注器或注笔用针头套上外针帽后放入专用废弃容器内再进行丢弃是最佳处理方法。若没有专用废弃容器,也可使用带盖硬壳容器等不易被针头刺穿容器替代.
血糖管理系统通过正确注技巧和规范处理方法,糖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有任何关于注技巧问题,请及时向医生咨询,获得专业指导和建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糖病患者带来更好健康。.